卒中后抑郁ne卒中抑郁来自

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

中年女性突遭脑出血,未遗留明显躯体后遗症,但却留下“心病”。两轮抗抑郁药治疗效果不佳,战场被迫由门诊转至病房。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快刀斩乱麻,3周显好出院,复诊病情平稳。

《医辩到底》年第5期,医院郭慧荣教授与我们分享了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与此同时,医院薛志敏教授围绕该病例分享了精彩的见解。

(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医药专业人士学习之用)

我的病例

患者女,53岁,农民,因“脑出血后睡眠差、心情差1年,加重20天”来诊。

患者平素性格外向、开朗,育有两子。精神疾病家族史阴性。以下是她的故事——

?脑出血后留“心病”,治疗不顺添新忧

1年前,患者脑出血后逐渐出现失眠,整夜无法入睡;胡思乱想,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害怕自己的病治不好,拖累家人;心情不好,想哭,心烦,易发脾气;被动懒散,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伴有头晕、全身无力、不想吃饭等。

事实上,此次脑出血并未遗留明显的躯体后遗症。此外,患者尽管罹患“高血压”1年余,最高血压/mmHg,但目前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早1片”,血压控制稳定;10余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术后恢复同样理想。

出现上述症状后,患者曾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给予口服“阿戈美拉汀25mg/日、奥氮平5mg/晚”,服药后睡眠好转,但仍有心情差,服药半年后自行停药。此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20天前就诊于我科门诊,心理测查提示“中度抑郁”,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提示“双侧大脑后动脉多发局限性狭窄”,甲状腺功能正常。给予口服“帕罗西汀缓释片25mg/日”,症状未见好转,为进一步治疗以“卒中后抑郁”收入院。

体格检查中,患者神志清楚,自主体位,查体合作,血压/82mmHg,心肺腹体检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精神检查中,患者意识清,定向力完整,表情痛苦,思维迟缓。诉情绪低落、焦虑,担心自己的疾病拖累家人;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睡眠差。存在消极、悲观意念。自知力存在。

完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性激素、甲功三项、叶酸、维生素B12结果未见显著异常,同型半胱氨酸偏高(19.78μmol/L)。心电图及胸部正侧位片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I:1.右侧额叶、胼胝体膝部、左侧侧脑室旁、左侧基底节区及左侧丘脑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并部分软化形成;2.右侧侧脑室旁、右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考虑出血残腔;3.双侧额顶叶、双侧侧脑室旁脑白质脱髓鞘;4.空泡蝶鞍;5.左侧上颌窦囊肿。

MRA:双侧大脑后动脉多发局限性狭窄;右侧椎动脉较对侧纤细,变异或狭窄?

?艾司西酞普兰+奥氮平,一场“快刀斩乱麻”的大胜

入院诊断:1.卒中后抑郁;2.高血压病;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综合评估患者特征后,考虑选用起效快、针对抑郁核心症状疗效确切、作用谱广、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低的抗抑郁药,联合助眠治疗。患者存在与情绪协调的认知紊乱表现(如无明确依据地认为自己会拖累家人),考虑到此类症状可能加重情绪症状,拟联用低剂量奥氮平,监测抗胆碱能及代谢副作用等。

入院后给予艾司西酞普兰10-20mg/日,阿普唑仑0.4mg/日,奥氮平2.5mg/晚。沿用院外氨氯地平每早1粒控制血压,叶酸片1片每天两次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其他对症处理。

住院2周,患者自感睡眠明显好转,但白天困倦。减停阿普唑仑,仅服艾司西酞普兰20mg/日,奥氮平2.5mg/晚。

住院3周,患者诉情绪明显好转,外出活动增多,饮食睡眠同样较前改善,交流时面带笑容,自信心明显提升;减停阿普唑仑后,患者未再诉任何不适。显著好转出院,门诊随访。

出院3周后来院随诊,患者如同换了一个人,表情丰富,衣着鲜亮,诉又回到了以往的开朗,愿意与人交流,对生活充满信心。考虑到潜在转躁风险,将艾司西酞普兰减为15mg/日,奥氮平作为助眠药物及情绪稳定剂继续使用,并嘱患者坚持用药,定期复诊,监测体重。患者表示同意。

?我的评价

对于卒中后抑郁患者而言,抗抑郁药治疗带来的获益绝不仅仅只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改善。一系列证据显示,抗抑郁药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可减少大脑损伤区域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影响大脑皮层及海马区域的神经形成。总体效应是,抗抑郁药有助于减少卒中损伤区域的面积,降低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功能恢复。此外,抗抑郁药可通过改善抑郁提升卒中患者对药物及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同样有助于改善转归。

关于卒中后抑郁患者抗抑郁药的选择,患者的年龄、原发躯体疾病、服药史、对药物的接受度及耐受度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就卒中伴发抑郁障碍给出了抗抑郁药治疗推荐,其中西酞普兰、舍曲林和艾司西酞普兰拥有1级证据,得到A级推荐(1/A)。《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进一步指出,舍曲林和艾司西酞普兰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其他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本例患者选用了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低剂量抗精神病药及助眠药治疗,最终获得了理想的转归。

艾司西酞普兰属于高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同时也是第一个5-羟色胺双作用机制抗抑郁剂,具有增强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的功能。临床工作中,艾司西酞普兰展现出起效快、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低的优点,使其适用于包括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内的相当广泛的抑郁患者人群。先后发表于《柳叶刀》的两项抗抑郁药重磅meta分析均显示,艾司西酞普兰的疗效及可接受性俱佳,这也与临床实践的体会相符。

我的思考

一、该病例的诊疗过程中,哪些地方给您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该患者为53岁女性,脑出血后睡眠差、心情差1年,加重20天,诊断卒中后抑郁障碍。入院后经艾司西酞普兰、奥氮平、阿普唑仑治疗,获得较好的转归。

该病例质量较高,且非常典型。卒中后抑郁患者在临床中相当常见,其中很多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由于原发病为卒中,大部分卒中后抑郁患者于神经内科就诊,较少得到精神科专科医生的治疗。相比之下,这位患者非常幸运。

因此,应更多地推广和介绍卒中后抑郁的诊疗经验,让更多患者得以接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另外也提醒精神心理专科的医生,在注意精神症状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躯体情况,以及神经系统的问题。

二、如何评价艾司西酞普兰用于本例患者的表现?

首先,本例患者除镇静副作用(至少一定程度上与阿普唑仑有关)之外,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不良事件,与临床工作中其他很多类似病例的情况相似,共同验证了艾司西酞普兰良好的耐受性,包括用于罹患较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时。

第二,卒中患者的治疗会不可避免地使用到神经内科药物,如抗凝/抗血小板、降压、降脂药物等。得益于较低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艾司西酞普兰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安全性也比较理想。

第三,艾司西酞普兰疗效确切,起效也相对较快。本例患者在住院三周后,情绪及其他症状即明显好转,达到出院标准。艾司西酞普兰的这一特点不仅适合当前快节奏的治疗进程,也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信服药物治疗的获益,降低院外治疗不依从及失访的风险。

三、针对卒中后抑郁的优化管理,您有哪些技巧、建议及提醒?

第一,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治疗应引起高度重视,包括患者家属。卒中后患者常存在一定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较卒中前显著下降,提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照护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考虑,而且这种照护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也是此类疾病治疗的难点之一。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减轻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的照料者的负担也是不可不考虑的问题。

卒中后抑郁不仅要治疗,还应及早诊断和治疗,如尽早使用艾司西酞普兰等一线抗抑郁药,以及配合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需要经常鼓励患者,帮助其认识到自责并没有好处,反而会进一步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也要设法让患者明白,自己可能存在某些灾难性思维或扩大化的非理性思维。患病后,学会接纳和存受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特别要注意的是,应预防卒中后抑郁患者自杀,尤其是男性、存在自杀观念及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明显下降的患者,这是需要患者家属高度重视的。治疗抑郁的同时,患者也应接受神经内科的系统治疗及康复训练,以尽可能保存及促进功能恢复,此举也有助于间接降低自杀风险。

第三,使用奥氮平时须小心。即便本例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使用的奥氮平剂量较小,也属于超说明书使用。这类药物可能引起代谢综合征,用于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时应谨慎。此外,抗胆碱能副作用等同样需要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wbh.com/shdyyf/109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