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动员令四亦敌亦友的幽门螺杆菌

故事走到了现在,幽门螺杆菌还是没有得到洗白。令人辗转反侧的它在当时几位大神面前张牙舞爪。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再到癌症,医生们开始在所有患者中检测这种细菌,一旦发现立刻用抗生素杀灭。(关于研究小组的故事已经在前文说明,不再赘述)。

我们知道,幽门螺杆菌会随着打嗝或者胃反流涌到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上,然后就很容易传播到别人的嘴上,呕吐反酸水时也会被带出来,随着空气传播数米远,遍布周围的环境,总有各种机会进入下一个人的胃。

这时马丁在研究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的时候,注意到食管反流可以传播这种细菌,既然向下进入十二指肠能引起溃疡,那么向上是否也引起了食管的疾病?比如胃灼热,也就是反酸水烧心。根据马丁布莱泽的统计,在美国有万人长期受到烧心的折磨。

·图1·胃部结构图

食管底部连接胃的喷门处有一群括约肌,当食物要进入胃的时候,括约肌将喷门打开,食物进入然后会立刻关闭,防止胃酸和食物反冲到食管。但是如果它关不紧,你就会感觉到胃酸腐蚀食道带来的灼痛感。这种现象一旦变成慢性病,继续恶化就会造成巴雷特病症以及肺腺癌。

·图2·食管结构图

如果坐实幽门螺杆菌,也是这些疾病的诱因,那他的罪名就更大了。马丁布莱德之所以想研究这个疾病,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幽门螺杆菌的携带者,虽然没有肠胃症状,但近几次胃灼热却让他警觉起来,毕竟身体里这东西这么可怕。

实验结果,食管反流疾病确实和幽门螺杆菌相关,但谁也没想到是负相关!也就是携带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患胃灼热烧心的概率更小,未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患病概率是携带者的八倍。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是消化道疾病,为什么幽门螺杆菌带来的影响确如此的不同呢?

原因其实不难想象和推测,幽门螺杆菌通过尿素产生氨来中和胃酸,让自己能够在胃里生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胃酸过高。

·图3·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在联合各国医生对大量胃炎患者的调查中发现,那些幽门螺杆菌依然存在体内的患者,12.9%有偶尔的烧心现象,而在那些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人身上,这个比例接近26%,结果相当明显。

·图4·甲硝唑片

食道疾病从年开始逐渐增高,更严重的疾病从年开始增长。这刚好对应了抗生素的发展史,一只小小的抗生素打破了人体内万年的平衡。马丁布莱泽又对比了已经患哮喘的患者当中,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平均患病年龄是21岁,而不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平均患病年龄是11岁。也就是说携带幽门螺杆菌,尤其是那些有毒性的幽门螺杆菌的人,患哮喘的概率更低,而且幽门螺杆菌可以更大概率保护孩子不患哮喘。

·图5·克拉霉素胶囊

食道炎和胃炎两个疾病分别是青少年和老年的代表。这难道不也是自然界的一种演化抉择吗?保护下一代健康的成长,这也是人类在演化的摸爬滚打中和细菌签下的协议。自然的发展总是在挫折中孕育的,这神奇的自然,这神奇的菌落啊!

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故事到此就落下了帷幕。但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细菌层面的波澜不曾停滞,葡萄球菌的参与让患者更难恢复。不过,这又是另一篇故事了,探索细菌的路程刚刚启航。

供稿

团委宣传部

作者

郭天宇

编辑

郭天宇

审核

何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wbh.com/shdyys/104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