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神经母细胞瘤未名影苑
病例简介
女,32岁
头痛2月余
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为针扎样痛,略偏左侧,无明显规律性,伴嗅觉减退。医院,行颅脑CT示鼻窦囊肿,颅脑未见异常,建议耳鼻喉科就诊。患者就诊于当地诊所,予输液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1月前患者行MRI检查示中线前颅窝底占位。患者为求手术治疗收入院。
体格检查:左侧鼻腔可见黄白色息肉样物阻塞鼻腔,中鼻道及嗅裂不可见。
CT检查
术中所见
鼻内镜下观察鼻中隔右偏,双侧鼻腔红色肿物,主体位于双侧嗅裂,左侧为主,压迫左中鼻甲,向内侧侵犯鼻中隔后上端,向外侵犯并破坏双侧纸样板;向上与颅内相通,向下侵犯左下甲后端,触之易出血;向后侵犯蝶窦口,向前垂至下甲前端平面,对应鼻中隔前端局部黏膜乳头样改变;切除左侧下鼻甲大部、鼻中隔中后部、左侧中鼻甲,见双侧纸样板局部缺损,肿物侵及左眶骨膜,右眶骨膜未受侵。
病理
(左侧鼻腔肿瘤、左鼻中隔粘膜、左侧中鼻甲、右侧中鼻甲、左侧眶骨膜、鼻腔肿瘤、脑膜切缘)送检组织内见中等大小肿瘤细胞实性片巢状增生浸润,圆形或卵圆形核,粗颗粒状染色质,显著异型,富于核分裂,可见HomerWright菊形团,部分围血管生长,伴肿瘤性坏死,可见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恶性肿瘤,符合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neuroblastoma),Hyams分级为Ⅲ级。
(左侧下鼻甲、左侧下鼻甲后端、左上颌窦粘膜、右鼻中隔粘膜)呼吸性上皮粘膜、腺体及骨组织,未见肿瘤。IHC:CKPan(AE1/AE3)(+),Vimentin(-),LCA/CD45(-),S-(++),NSE(-),CgA(+),Syn(+),GFAP(-),CD99(-),CD(-),FLI-1(+),Ki67(40%)。
疾病特点
起源于嗅神经上皮或嗅基板神经外皮质的恶性肿瘤
肿瘤多首发于鼻腔顶部的筛板、上鼻甲和鼻中隔的上部或近中鼻甲的鼻腔外侧壁等处。后期可侵犯多部位并可发生转移
属周围神经系统肿瘤
占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3%~6%
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10-20岁,40-60岁
男:女=55:45
临床表现
患者早期多以鼻塞、鼻出血就诊
病变较大时,随着累及的部位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症状
病变累及筛板往往会伴有嗅觉的丧失
眼球受累往往会伴有眼眶区疼痛,眼球前突及过度流泪
病变堵塞咽鼓管往往会伴有耳痛及中耳炎
额部额窦受累则出现额前区疼痛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往往是病变进入进展期,肿块一般很大,并且累及周围组织
临床分期
?Kadish分期:
Ⅰ期:肿瘤局限在鼻腔内未累及鼻旁窦
Ⅱ期:肿瘤突出鼻腔并累及周围的鼻旁窦
Ⅲ期:肿瘤侵犯鼻腔及鼻旁窦以外的部位
?改良的Kadish分期:
A期:肿瘤局限于鼻腔内
B期:肿瘤累及1个或多个鼻旁窦
C期:肿瘤蔓延超出鼻腔和鼻旁窦
D期: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病理分级
影像表现
典型发病部位
虽恶性,但生长缓慢
影像学难以区分嗅神经母细胞瘤与其他肿瘤
CT:评估估值侵蚀或骨质破坏
软组织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
偶见钙化
多为明显强化
MR:评估肿瘤对软组织的侵犯(颅前窝、眼眶)
T1WI:稍低或等-低混杂信号
T2WI:等-稍高信号
可见囊变、出血、坏死
T1+C:多为明显强化
治疗及预后
治疗:因其发病部位的特殊性,尚缺乏统一的治疗策略。目前,主要根据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来选择治疗方案,大部分采用手术联合放疗或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预后:虽然有较高的复发率,但总体生存期较长,文献报道的5年总生存率为57%~93%。由于大多患者原位复发的时间为5~10年,故应对患者进行10~15年的长期随访。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Hyams分级高、Kadish分期晚期、颅内侵袭及术后残余肿瘤。
鉴别诊断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与鼻腔、副鼻窦其他良性或恶性病变鉴别,如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鼻腔及鼻旁窦癌等。
如鼻腔顶筛窦的肿瘤具有恶性征象,尤其是向上破坏,有沿嗅神经蔓延的趋势或破坏筛板向颅内侵犯,而坏死少、强化明显者,要考虑嗅神经母细胞的可能。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