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深度研修针药复合麻醉
70年代意大利安东尼奥尼曾拍过三集《中国》纪录片,片中有一个针刺麻醉剖腹产手术。近代儿童作家郑渊洁曾写过一篇文章声讨针刺麻醉,称自己是亲身经历者,描绘为“生猪屠宰”。从而引发近三十年对“针刺麻醉”的质疑,现在只有中国西医不重视此术,而奉西医麻醉为金科玉律……
针刺麻醉(acupunctureanesthesia)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针麻的优点在于使用安全、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伤口疼痛轻等优点,但尚存在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满意等问题。医院的研究者公开发表了《针刺替代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了新道路》的临床研究成果,从而开辟了针刺麻醉研究之路。针刺麻醉的临床效应几乎各种类型的手术如颅脑、五官、颌面、颈部、胸部、腹部、四肢和垂危休克病例等都先后采用过针麻,其成功率一般可达80%~90%左右。但在不同的手术中,针麻的效果不尽相同,根据全国颅脑、青光眼、甲状腺、肺、胃、子宫等临床上万例的统计,可将针麻效果分为三类:针麻效果稳定,并已通过省市和部级成果鉴定,有一定规律可循,可以推广的手术有甲状腺手术、前颅凹手术、颈椎前路手术、剖腹产手术、拔牙术、输卵管结扎术、肺切除术。针麻可作为一种麻醉方法,但效果尚不稳定的手术,或已接近效果鉴定的手术,如上颌窦根治术、阑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斜视矫正术、胃大部切除术等。应用针麻效果较差的手术,如四肢骨科手术、会阴部手术等。
针刺麻醉部位的选择根据针刺选择部位的不同,针麻可分为体针麻醉、耳针、面针麻醉、鼻针麻醉、头部取穴针刺麻醉、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等,临床应用以体针和耳针为主,其他方法配合使用。(1)体针麻醉:通常选用四肢和躯干经穴组成“针刺麻醉”处方。
处方遵循以下四个原则:①循经取穴:根据经络学说选取循行经过手术切口或其附近、与手术所涉及的脏腑相关的经脉上的相应穴位,尤其是相关的特定穴,临床研究发现,输穴、合穴、原穴、络穴和郗穴一些交会穴的镇痛效应较好。例如拔牙选手阳明合谷、三间穴;腹式输卵管结扎选三阴交、太冲穴等。②辨证取穴:根据病变和手术所涉及的部位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症候选择相关的穴位。这里的症候与患者的病症不同,主要是指手术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一组症状。例如拔下牙选颊车、大迎穴;剖腹产选带脉穴等。③按神经学说选穴:常用的选法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同节段(或近节段)选穴,例如甲状腺手术选扶突、合谷、内关等穴;二是按神经干分布选穴或直接刺激神经干,骨科手术应用得较多。例如选极泉穴或臂丛穴(腋窝腋动脉搏动处的两侧各刺一针)进行某些上肢手术;刺激第三、四腰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等进行某些下肢手术;在颧穴刺激三叉神经第二支,进行某些头部手术或颅脑手术等。④经验取穴:是指选取临床易得气、针感较强、操作方便的穴位进行针麻,如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2)耳针麻醉:是指以选取耳穴为主进行麻醉的方法。①按脏象学说辨证原则选穴:,是指根据手术部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与相应脏腑的特定关系选取耳穴相应部位。例如肺主皮毛,切皮和缝皮时可取肺穴;肾主骨,骨科或胸腔手术切肋骨可选肾穴;肝开窍于目眼科手术可取肝穴等。②按手术部位选穴:例如阑尾切除术选阑尾穴;肺手术取肺穴;胆囊手术取胆囊穴等。③按反应点原则选穴:是指选取手术部位或所及脏腑再耳廓上的反应点进行针刺麻醉。此外,与体针一样,一些经验穴也是耳针麻醉常用的,如神门、交感、脑干、皮质下等。例如腹腔内脏手术选口穴、耳迷根穴,因是受迷走神经支配。把脑、下脚端等穴作为常用穴,能提高镇痛效果和减轻内脏反射,是根据其生理作用为指导的。以上三种选穴法可单独选用,也可配合运用。现在分为单一针刺麻醉和针药复合麻醉。针药复合麻醉,应用针刺麻醉为主,同时配合另一种药物麻醉方法。如: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针刺-气体吸入麻醉等。麻醉中常规用镇痛、镇静药物相配合,不作针刺复合麻醉论。另外,还可按所取经穴部位不同而分为针刺麻醉、耳针麻醉、头皮针麻醉、唇针麻醉及面针麻醉等。
目前常用的针药复合麻醉方法有以下4种: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针刺配合小剂量硬膜外药物麻醉。硬膜外穿刺部位可选择相关的胸椎间隙,向头端插管3cm留置。针刺诱导后5分钟先注入麻醉药物5ml,过15分钟后开始手术。若镇痛效果不佳,可每隔15分钟追加3ml药物,直到效果满意为止,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麻醉药物通常选用2%的利多卡因或利多卡因与0.3%的盐酸地卡因混合剂。此法多用于胃部手术。针刺—气体复合麻醉即针刺配合小剂量气体麻醉药麻醉。针刺诱导后给氧化亚氮和氧气各半的混合气体,穴位刺激可连续数小时。这种方法镇痛效果良好,常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可使痛觉减弱维持较久,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术中、术后患者循环系统功能保持相对稳定,各种生理功能也很少受到抑制,术后很少使用镇痛药,康复较快。针刺—硫喷妥钠复合麻醉是针刺合并硫喷妥钠肌注的一种麻醉方法。多用于儿科手术。小儿外科的特点之一是患儿往往不能配合手术,为此,可先行肌内注射2.5%硫喷妥钠15--20mg/㎏作为基础麻醉,再行针刺麻醉。用硫喷妥钠肌注作为基础麻醉,操作简效果稳定,诱导迅速平稳,病儿在注药后5分钟即可入睡,以后深睡约1小时,但对疼痛刺激仍有反应,需借助于针刺穴位来镇痛。硫喷妥钠可引起呼吸抑制,麻醉过程应严密监护。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宜采用此法针刺—局部复合麻醉是指在针刺相关穴位镇痛的基础上,多次小剂量注射麻醉药物作局部浸润或阻滞,从而达到局部麻醉效果的方法。适用于通常情况下仅用针麻或局麻能完成的手术。
年张香桐提出了“针刺镇痛是来自穴位和来自痛源部位两种不同传入冲动在脑内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假说。年针麻研究工作座谈会,针麻可能是针刺激发了体内抗痛物质,对抗手术时所产生的致痛物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并预言找到这类镇痛物质是可能的。年韩济生教授首应用家兔脑室交叉灌流法证明,针刺镇痛过程中可能产生了某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年张香桐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针刺镇痛过程中丘脑的整合作用》论文。年12月全国针麻专业会议上,将针麻原理研究分为穴位与针感、经络感传现象、体表内脏联系途径、针刺调整作用、针刺镇痛作用五个方面。年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在一次国际疼痛会议上首次报告了“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参与针刺痛”的研究结果。同期的研究表明,多种神经递质与针刺镇痛有关,并找到了某些相应的枢神经核团。年曹小定发现,针刺镇痛时中央灰质灌流液中的内啡肽明显增加,且与镇痛效果呈正相关,多巴胺对镇痛产生不利的影响。年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研究指出,心理因素不是针麻的决定性因素,但在镇痛过程中一定的作用。年6月首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研究会,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会议指出,我们已一定程度地把握了针刺麻醉的临床规律和作用原理,特别是刺镇痛的原理,同时推动了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药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在用现代学技术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者指出,针刺镇痛的本质是以小痛(针刺)通过脊髓痛负反馈调节机制抑制大痛(疾病或手术引起)。年韩济生依据当时的研究结果绘制了《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和神经递质原理图》,对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机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年韩济生《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年韩济生又出版了《针刺镇痛原理》,对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
年起,韩济生对“电针耐受”过程中“阿片/抗阿片”这一对矛盾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15年的研究证明,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阿片作用是决定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认为研究阿片类物质和抗阿片类物质的对立统一关系为今后阐明大脑内多种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并有助于临床提高针刺镇痛的效果。
年11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主持召开的针灸听证会上,韩济生教授作了〈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的报告,曹小定作了《针刺改善机体免疫抑制的实验及临床验证》的报告。会议认为针刺镇痛是有科学根据的有效治疗方法。
小蚕豆:针刺麻醉-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