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野鸿爪系列文稿之九
飘逝岁月——无法解读的生命
无法解读的生命
父亲逝世已经很多年了。当年父亲去世时,年纪只有三十八岁,我那时年龄尚不足十二岁。如今我也已经是近过半百,满头白发的人了。倘若父亲健在,今年该是八十多岁了。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但父亲得病终于导致中年丧命的原因,至今未明。
为了弄清父亲死因,在部队工作六年,我曾用每月只有六七元钱的津贴费,购买了不少医学典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探求医学领域的奥秘。
离开部队,走进化肥厂后,我仍然把阅读医学典章,作为我工作闲暇时必备的消遣之品。
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后,我在工作间隙,不分昼夜的用大量时间去复习初高中的课程,报考的两个志愿都是选择的医学专业,目的在于能有机会走进专门研究人体健康的医学殿堂,去享受高等学府的医学教育,从而找出父亲过早离开人世的原因,也希望用自己所学知识,能为解除穷困病人之痛苦,尽一点绵薄之力。再者也想通过高考,来圆个人的大学梦,为自己重新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我曾多医院,去寻找父亲在那里住院治疗时的病历档案资料,企图从中能知道父亲那年究竟得的是什么病,竟至于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使我们一家人蒙受了那么多的苦难。
医院这个岗位后,我最先想到的是要找到父亲当年在这里住院的病历,希望能解开父亲早早离开人世的悬疑。
但是,这一切努力,都无果而终,。
钻研医学典章,并不能最终解释父亲早逝的原因。
因为没有时间和资金重新进入高中学校去接受数理化的正规教育,只是自己关门闭户,昼夜自学复习功课,并没有能取得进入高等学府的通行证,使今生能进入医学殿堂,专门研究人体健康的梦想落空,未能变为现实。
多医院,去寻找父亲在那里住院治疗时的病历档案资料,医院多次搬迁,六十年代的病历资料已经不复存在。
医院后,多次翻找父亲当年在这里住院的病历,但相关人员说,一般病历资料保存的最长期限是十五年,本院六十年代的病历资料已经销毁。
这等于说,想得到能够证明父亲生前病情的一切文字依据,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
父亲的早逝,对我及全家人是个终生的伤痛,在几十年的家庭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敢提及此事,生怕再不慎触及这永远难以弥合的伤痛。因此,对于父亲的死因,我从不敢向伯父问及。应当说,伯父是最知道父亲死因的人,因为父亲在住院期间,伯父虽然不曾去亲自护理,但他是当时家庭成员中文化素质最高的人,也是前后安排和联系为父亲治疗的当家人。医院治疗父亲疾病的医生联系最多,对父亲的病情了解最清楚。二伯虽然是父亲住院时的护理者,但二伯没有文化,斗大字不认识一升,他只不过知道父亲病重,但到底是得的什么病,医生是怎么诊断的,他是弄不清楚的。况且二伯也很早就离开了我们,到另一个世界与父亲聚会去了,从他那里想知道任何东西已不可能。因此,想弄清父亲早逝的原因,就只有问伯父了。
伯父退休离岗身体还健康的时候,曾经在我家住过些时日。我白天工作忙,很少有闲能陪陪伯父,就尽可能的在晚上时间,陪伯父聊聊家常,说说闲话,以排遣寂寞,消耗时光,陪伯父度过孤独的夜晚。但我们都尽量不去触及那令人痛心的往事。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问伯父:“我爹那年有病,一直喊叫头痛,在洛阳住院时间也不算短,医院当时诊断是什么病?”伯父说“医院诊断是脑膜炎,转到洛阳后,刚开始也诊断说是脑膜炎,后来又说是脑瘤,但到底是啥病,到最后也没有弄清楚。”这次谈话,显然也触及了伯父那埋藏心中几十年的伤痛,我见他仰靠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很长时间没有再说话,我们沉默了很长时间。我又赶紧把话题转到别处,再不敢把父亲的话题往深处说了。直到后来伯父突然得病,而且得病后就失去了语言功能。伯父是唯一有希望讲清楚父亲当年得的是什么病的人,可他却再也讲不出一个字来。现在,伯父也已经作古多年,父亲早逝的原因也就永远无人能说清了。
从伯父那次简短的回答和我记忆中的情景,并利用现代医学理论,综合分析父亲当年的疾病症状,和已经知道的临床诊断,似乎都不相符合。
说父亲是脑膜炎,似乎不像。
脑膜炎病人患病后,急性期常有头痛、恶心呕吐、畏寒、体温升高、脉搏加快、颈项强直等症状。这些症状,父亲当年病后都曾有过。但脑膜炎的治疗并不十分复杂,即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医学技术尚不十分发达的时期,对脑膜炎的认识、诊断和治疗,也已经是具备了比较系统的临床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因为脑膜炎的治疗,主要是在查明病原菌的基础上,及早给予大剂量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强效抗菌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磺胺嘧啶类药物治疗,就可控制和治愈的。且父亲当年住院期间,的确也用了大量的青霉素等药物,何而病情长期不能缓解,而终至致命呢?诚然,脑膜炎也有由于细菌毒素的侵入,引起脑水肿、颅内高压、及脑血流障碍,不及时合理治疗,往往造成如脑脓肿、脑积水、脑肿胀、硬膜下积脓及脑血管损害等致命性伤害一说,但这种脑膜炎多是指有颅脑穿透伤晚期的病人,而父亲并无任何头颅外伤史,自然谈不上细菌毒素的侵入,也谈不上脑脓肿、脑积水、脑肿胀、硬膜下积脓等致命性损害,因此,对父亲是脑膜炎的诊断,缺乏有力的证据,或者说是不能成立的。
说父亲是得了脑瘤,不像。
有研究证明:从全部脑瘤病例发病的年龄上看,中年人是脑瘤最好发的人群,35~60岁的患者,占全部脑瘤患者的70%以上,其发病的高峰年龄在35—45岁之间。从这一点看,父亲当年确是在这个年龄段内。但脑肿瘤发病,多有预兆,如头痛并伴有呕吐和视力减退;突然开始抽风,特别是抽风先从口角或一侧肢体开始,然后逐渐变为全身性抽风;半身麻木或无力,逐渐加重,而没有好转趋势;眼皮睁不开,复视,有说话或吞咽方面的困难;眩晕,行走不稳当,动作不准确,像醉汉;有众多的内分泌失调症状,如相继发生的高血压、肥胖,或是外貌改变明显等;还有性格发生变化,过去办事一向严谨认真的人,突然变得马虎了事,或乱开玩笑,作恶作剧,整天嘻嘻哈哈,无所事事等等症状。但父亲当年发病后,除有头疼、恶心、呕吐这些症状外,其他如视力减退、突然抽风、半身麻木、眼皮睁不开、复视、说话或吞咽困难、眩晕、行走不稳当等等症状,都未曾有过。父亲直到生命的终点,也没有出现过肢体障碍等定位性症状,因此,对父亲疾病诊断为脑瘤,显然也证据不足,难以成立。
说父亲是得了额窦炎?也不像。
因为当人患了急性额窦炎,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委靡或嗜睡、周身不适、畏寒、发烧等全身症状,发病急剧而严重;也伴随出现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头痛等局部症状;且局部痛及头痛有其特点:病初起时,可出现全头痛或眼眶跳痛,随后觉眼眶内上角和前额部疼痛,发病早期的头痛呈规律性发作,即患侧前额部疼痛,常在早晨起床后开始并逐渐加重,中午最剧烈,午后逐渐减轻,夜间逐渐消失。如果炎症未消失,每天的症状将以同样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十余日,这是因为在人体直立时,额窦的窦口位于底壁,像一个倒置的细口瓶子,当晚间平卧睡眠时,窦腔内的脓性分泌物不易排出,积聚于窦底,在经窦口缓慢排除的过程中,窦内便会形成负压,甚至真空,再加上脓性分泌物的刺激,便会产生所谓“真空性头痛”,晨起至午后因人体一直处于直立体位,重力帮助额窦内的脓性分泌物渐渐向下排空,头痛现象逐渐缓解。急性额窦炎时,额部及上眼睑处可红肿,眼眶的内上角有压痛和扣击痛;鼻腔检查:中鼻甲前端粘膜多有明显红肿,中鼻道可有脓液。慢性额窦炎时,其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可轻缓或不明显。虽然父亲生前的典型症状是头痛,发烧,周身不适,但这些额窦炎的其他症状和特点,在父亲生前都未曾有过。虽然我曾在九十年代见过一个病人因患额窦炎,就医后近半个月诊断不清,病人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但随着病情确诊并治疗后,病人病情立即缓解并痊愈出院。而且即是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医院的水平,决不会连额窦炎也诊断不清而使病人丧命的。因此,对父亲的额窦炎的诊断推测,也是证据不足,不能成立的。
那么是什么疾病、什么原因导致父亲不治身亡呢?至今仍然是个谜。而且这个谜,因为无原始病历资料可证,无当年了解情况的人可证,将永远也不可能解开了。
父亲逝世已经四十多年了,伴随着父亲逝世而给全家人带来的痛苦和艰难的岁月,也已经结束。虽然目前日子仍不宽余,但今非昔比,再也不是那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食难裹腹,衣难御寒,叫天不应,孤立无援,油盐之资,也难筹全的日子了。但每每闲适怀旧,触景生情,想起那苦难岁月中的件件往事来,总觉历历在目,如同昨天,使人不胜伤感。多年来,我也一直想把那段经历,写成文字,但没当提起笔来,却又总是无法遏止那难言的心酸,无法抑制那泉涌的泪水,无法心情平静地去触及那不敢触及的伤痛,因而总也写不下去。
历经不少寒暑,中断多少回次,现在总算把那些岁月的一些片片段段记录了下来。文字虽然冗俗,却也无需雕饰,旨在能从那艰难岁月里的点点俗事中,映射出时代的步履,给人些生活的启示。同时,也作为对父亲的纪念和祭奠。但愿父亲地下有知,不要再为母亲和子女们的生计挂怀了。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请您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