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囊肿

学医路上,需挑灯夜读的勤奋!

更需要凝思的冷静与淡定!

学医路上你并不孤单----

口腔颌面部囊肿

本单元内容较多,但复习时主要掌握每种囊肿的病理特征,熟悉各种囊肿的好发部位。其他内容适当了解。

一、牙源性囊肿

1.根尖周囊肿的病理变化 

20~49岁,常与末期龋、残根或死髓牙相伴,X显示根尖区一圆形或卵圆形透射区,边缘整齐。病理见囊腔面衬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上皮钉突增生、伸长或呈网状,上皮及纤维囊壁内炎细胞浸润,囊壁可见胆固醇结晶,透明小体。

2.含牙囊肿 

又称滤泡囊肿,是指囊壁包含一个未萌牙的牙冠并附着于该牙的牙颈部的囊肿。因此含牙囊肿可表现典型的X线特点,即环绕一未萌牙冠的透射影像。然而这种X线表现并非为含牙囊肿所独有,其他牙源性病损也可能表现类似的含牙关系,如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牙源性腺样瘤和单囊性成釉细胞瘤等。因此对含牙囊肿的诊断不能仅仅依据X线表现。

(1)临床表现:

含牙囊肿多发生于10~39岁患者,男性比女性多见;发病部位以下颌第三磨牙区最常见,其次为上颌单尖牙、上颌第三磨牙和下颌前磨牙区,可能与这些部位的牙易于阻生有关;含牙囊肿内所含的牙大多数为恒牙,偶见含乳牙或额外牙;囊肿生长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往往因牙未萌、缺失或错位而行X线检查时被发现。囊肿发育较大时可引起颌骨膨隆或面部不对称、牙移位及邻近牙的牙根吸收;X线表现为圆形透射区,边界清楚,囊腔内可含一个未萌的牙冠,少数较大的病变也可呈多房性改变。

(2)病理变化:

肉眼见囊壁较薄,囊腔内含有牙冠,囊壁附着于牙颈部,囊液多呈黄色;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衬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仅由2~5列扁平细胞或矮立方细胞构成,无角化,没有上皮钉突,类似于缩余釉上皮;纤维囊壁内炎症不明显,含丰富的糖蛋白和黏多糖;囊肿继发感染时,上皮增生,上皮钉突明显,囊壁组织内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约40%囊肿的衬里上皮可发生黏液细胞化生,含产黏液细胞或纤毛柱状细胞,少数情况还可见皮脂腺细胞;某些病例的衬里上皮还可发生区域性角化,一般为正角化;纤维囊壁中有时可见牙源性上皮岛。

含牙囊肿一般发生于牙冠形成后,缩余釉上皮和牙面之间液体蓄积而成囊肿。若囊肿发生于釉质完全形成之前,所含牙可表现秞质发育不全。

含牙囊肿手术治疗后很少复发,预后较好。

二、非牙源性囊肿

1.鳃裂囊肿 

又称为颈部淋巴上皮囊肿,常位于颈上部近下颌角处,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一般认为鳃裂囊肿来自鳃裂或咽囊的上皮剩余,但也有人认为其发生可能与胚胎时期陷入颈淋巴结内的涎腺上皮囊性变有关。约95%的鳃裂囊肿为第二鳃裂来源,发生于约相当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和下颌角以下;其余5%分别来源于第一、第三和第四鳃裂,其中发生于下颌角以上和腮腺者常为第一鳃裂来源,发生于颈根区者为第三、第四鳃裂来源。该囊肿好发于20~40岁的年轻患者,囊性肿物柔软,界线清楚,可活动,无明显症状,继发感染时可伴疼痛。囊肿一般发生于单侧颈部,少数情况下,双侧颈部可同时发生囊肿。囊肿内含物为黄绿或棕色清亮液体,或含浓稠胶样、黏液样物。组织学上,90%以上的囊壁内材复层鳞状上皮,可伴或不伴角化,部分囊肿可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纤维囊壁内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第一鳃裂囊肿的囊肿壁内缺乏淋巴样组织,与表皮样囊肿相似。

鳃裂囊肿手术摘除后,几乎无复发。但文献中有鳃裂囊肿上皮癌变的零星报道,这些病例应与原发于鼻咽部恶性肿瘤的转移瘤相鉴别。

另有一类发生于口腔内的、具有与鳃裂囊肿相似组织学特点的囊肿,称为口腔淋巴上皮囊肿,这类囊肿发生于口腔有内构成所谓Waldeyer环的淋巴组织内,与胚胎发育时内陷于这些区域的涎腺上皮成分的增殖和囊性变有关。好发部位包括口底、舌、软腭等处。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腮腺淋巴上皮囊肿的发生率有所增高,这可能与HIV感染所致的腮腺内淋巴结病变有关。

2.甲状舌管囊肿 

是甲状舌导管残余上皮发生的囊肿。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底部,第一和第二鳃弓之间,内胚层上皮增殖内陷形成一向下行的袋状突出物即甲状腺始基,这个部位就是以后的舌盲孔处。甲状腺始基下行过程带有中空的管即甲状舌导管。胚胎第6周时此管开始退化,第10周时此管消失。如甲状舌导管不消失或发育异常可导致各种病损,如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瘦或甲状腺迷走组织等。

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在舌盲孔与甲状腺之间导管经过的任何部位,以甲状舌骨区发生者最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青少年较多见。男女性别之比为2∶1。囊肿常位于颈部中线或近中线处,直径一般为2~3cm,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触之有波动感,能随吞咽上下活动。囊内容物为清亮脓液样物质,如发生感染则为脓性或黏液脓性内容物。囊壁可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常见二者的过渡形态,邻近口腔处的囊肿衬里多为复层鳞状上皮,而位置靠下方者多为纤毛柱状上皮衬里。纤维性囊壁内偶见甲状腺或黏液腺组织。甲状舌管囊肿偶有癌变的报道,仅占所有甲状舌管囊肿病例的1%以下,多数恶性者表现为为乳头状甲状腺癌。

3.黏液囊肿 

是黏液外渗性囊肿和黏液潴留囊肿的统称,是一类由于小涎腺导管破裂或阻塞所致的黏液外渗或潴留而发生软组织囊肿。常发生于下唇黏膜,其次为颊、口底、舌和腭部。黏液囊肿位于组织内的深度不同,可以为浅在性黏液囊肿,也可是深在性的,大小不等,直径可由几毫米至1cm。浅在者其病变表面呈淡蓝色,透明易破裂;深在者表面黏膜与周围口腔黏膜颜色一致。黏液囊肿可自行消退或破溃,其黏液性内容物可以排出或不排出,故可反复发作。浅在型黏液囊肿更易复发。

外渗性黏液囊肿通常是机械性外伤致涎腺导管破裂,黏液外溢进入结缔组织内,黏液池被炎性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包绕或局限,没有衬里上皮()。邻近的涎腺组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潴留性黏液囊肿被认为是涎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致导管扩张而形成囊性病损。发生于口腔的潴留性黏液囊肿相对少见,多见于50岁以后的患者,以口底、腭、颊和上颌窦部常见。囊腔内含有浓稠液物质,衬以假复层、双层柱状或立方状上皮细胞。部分潴留性黏液囊肿衬里中可见嗜酸性上皮细胞。

主编微语:有人利用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
白癜风应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wbh.com/shdyzj/34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