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伴头痛血涕,请诊断
作者:宋承汝,程敬亮,孙梦恬,医院磁共振科
患者男,24岁。主因右侧鼻塞持续性加重伴头痛、血涕5个月余入院。体检:外鼻畸形,右侧鼻根部及额窦区隆起,右侧鼻腔内见表面灰白色新生物。各鼻窦区无压痛。CT平扫:双侧鼻腔及副鼻窦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内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及低密度影(图1)。肿块向上生长侵犯前颅窝及双侧额顶叶,边界较清,周围见断续环状高密度影。骨窗示肿块周围双侧筛窦,额窦,额骨及双侧眼眶上、下、内侧壁内多发骨质破坏影(图2)。
图1CT平扫矢状面软组织窗。鼻腔、鼻窦、额部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肿块边缘及内部见多发条片状高密度影;图2CT平扫轴面骨窗。双侧额窦、中线处额骨多发骨质破坏影;
初诊为恶性病变。PETCT示:双侧鼻腔、额窦、筛窦、右侧蝶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并放射性分布浓聚。最大标准摄取值为7.3,CT值37HU。头颅MR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双侧鼻腔、额窦、筛窦、蝶窦内见团块状囊实性混杂信号影充填。病变呈多房样改变,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片状长T1(图3)、长T2(图4)囊性信号,部分囊内可见片状短T1、长T2黑水像上高信号影(图5),部分囊腔内可见液平面。
图3MR平扫T1WI。病变呈囊实性多房样,混杂长T1信号内可见短T1信号影;图4MR平扫T2WI。病变周边未见明显水肿信号,部分囊腔内可见液平面;图5MR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图像。T1WI上呈高信号的区域于FLAIR上呈明显高信号,提示为出血;
病变向上侵犯颅底及双侧额部,肿块与脑组织分界较清,脑组织呈受压性改变。额部近中线处颅板增厚且信号混杂。双侧上颌窦内可见片状长T1、长短T2信号充填。增强后病变呈蜂窝状不均匀明显强化,内可见多发小环状、片状明显强化影,邻近额部硬脑膜线样强化,额部近中线处颅骨内见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图6~8)。
图6MR增强后轴面T1WI。病变呈蜂窝状不均匀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强化;图7MR增强后矢状面T1WI。病变由鼻腔、鼻窦向上生长侵犯前颅窝,与脑组织分界尚清晰,额部颅板增厚并不均匀强化;图8MR增强后冠状面T1WI。肿块充填双侧鼻腔、筛窦并向上膨胀性生长,双侧上颌窦内未见明显肿块。
手术及病理表现:行前颅窝底及鼻腔沟通性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呈灰红色,质中,血供丰富。肿块位于硬膜外,与硬膜粘连明显,边界尚清,无包膜。额部眉弓间局部颅骨缺如10mm×15mm,前颅窝底被瘤体侵蚀缺如60mm×60mm。术后病理诊断为造釉细胞瘤恶变。
讨论
造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牙源性上皮组织肿瘤,患病率较低,每年约0.5/百万。造釉细胞瘤多数发生于颌骨,占上、下颌骨肿瘤的1%,约80%发生于下颌骨。颌骨发生的肿瘤可通过鼻腔及咽腔向周围延伸生长,但原发于鼻腔、鼻窦且不与腭区相连的造釉细胞瘤罕见。造釉细胞瘤多数为良性,恶变率较低,但其具有局部侵袭性和极高的复发倾向。
鼻腔、鼻窦造釉细胞瘤多表现为鼻塞、鼻出血、鼻窦炎等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颌骨发生的造釉细胞瘤CT上可表现为囊实性或纯囊性病变,囊性部分以多房型较常见,其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性间隔,。因特殊的局部侵袭性,造釉细胞瘤多伴有周围骨质破坏。
本例鼻腔、鼻窦造釉细胞瘤与常见部位发生的造釉细胞瘤具有相似的影像表现,但其侵袭性更强,前颅窝广泛受侵,骨质破坏广泛。MRI较CT能更为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鉴别炎症渗出性改变与软组织肿块。
本例CT示双侧上颌窦内亦有软组织密度影,但MRI示双侧上颌窭内为积血、积液等渗出性改变,并非肿块累及。同时,MRI对脑组织受侵的显示更具优势,本例MRI明确显示肿块与双侧额顶叶分界较清,脑组织内未见水肿等受侵表现。增强后MRI示病变明显强化,提示血供丰富,与术中所见一致,考虑此为患者鼻出血的相关因素。同时,部分囊腔呈短T1、长T2信号,部分囊腔内见液平面,亦证实了出血的存在。
综上,原发于鼻腔、鼻窦的造釉细胞瘤极罕见,当遇到位于鼻腔、鼻窦且具有典型造釉细胞瘤表现的病变应考虑到本病可能。CT可清楚显示周围骨质破坏程度,MRI可明确侵犯范围并帮助定性诊断。联合两者有助于制订手术方案。
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年8月第48卷第8期
转载自:医脉通
版权声明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哪个医院白癜风好治迪赛胸腺肽肠溶片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