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鼻炎当感冒
通常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后认为是感冒了,其实
来看看感冒与鼻炎有哪些不同:
鼻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首先来看急性鼻炎:
一、急性鼻炎是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
二、病因
病毒感染是其首要病因,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
诱发急性鼻炎发作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
①全身因素:受凉,过劳,烟酒过度,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或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如心、肝、肾)等。
②局部因素: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鼻息肉等鼻腔慢性疾病;邻近的感染病灶,如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三、常见症状:
急性鼻炎从发病到有症状一般有1~3天的潜伏期,之后经历3个阶段:初期、化脓期、恢复期。
在初期常常感觉鼻内干燥、灼热感或痒感和喷嚏,继而出现鼻塞、水样鼻涕、嗅觉减退和闭塞性鼻音。
继发细菌感染后,鼻涕变为粘液性、粘脓性或脓性。
症状重者会出现全身不适、倦怠、头痛和发热(37~38℃)等。小儿全身症状较成人重,高热(39。C以上),甚至惊厥,常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如无并发症,上述症状逐渐减轻乃至消失,病程约7~10天。
四、如果上述症状没有控制住还会引起并发症:
1.急性鼻窦炎:鼻腔炎症经鼻窦开口向鼻窦内蔓延,引起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其中以上颌窦炎及筛窦炎多见。
2.急性中耳炎:感染经咽鼓管向中耳扩散所致
3.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感染经鼻咽部向下扩散引起。小儿、老人及抵抗力低下者,还可并发肺炎。
4.鼻前庭炎:感染向前直接蔓延。
5.其他感染:经鼻泪管扩散,尚可引起眼部并发症,如结膜炎、泪囊炎等。
五、鼻腔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下鼻甲充血、肿大,总鼻道或鼻底有较多分泌物,初期为水样,以后逐渐变为粘液性、粘脓性或脓性。
六、整个感染过程的病理表现变化为:
早期血管痉挛、粘膜缺血、腺体分泌减少,鼻腔粘膜灼热感。
进而血管扩张、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粘膜下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
继发细菌感染者,粘膜下中性粒细胞浸润,纤毛及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恢复期,上皮及纤毛细胞新生,纤毛功能与形态逐渐恢复正常。
七、鉴别诊断:
1.流感:全身症状重。
2.变应性鼻炎:常被误诊为急性鼻炎。
3.血管运动性鼻炎:症状与变应性鼻炎相似。
4.急性传染病:一些呼吸道急性传染病。
5.鼻白喉:儿童病人要注意鉴别本病。
八、预防及治疗:
1.增强机体抵抗力加强锻炼身体。
2.避免传染“感冒”流行期间应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局部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
(1)鼻内用减充血剂:首选盐酸羟甲唑啉(儿童慎用,使用一般不超过一周,长期使用易患药物性鼻炎)。
(2)穴位按摩:迎香、鼻通穴等。
全身治疗:
(1)发汗(2)中成药(3)全身应用抗生素。
慢性鼻炎
是鼻腔黏膜及黏膜下慢性炎症,表现为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但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鼻塞、流涕等局部症状持续数月或反复发作。
一、病因
慢性鼻炎通常由急性鼻炎发展而来,除此之外还有:
●局部因素
⑴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未作彻底治疗。
⑵鼻腔及鼻窦慢性炎症的影响。
⑶临近病灶的影响。
⑷鼻腔用药不当或为时过久。
⑸粘膜纤毛功能结构异常或出现分泌障碍。
●职业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全身因素
⑴慢性疾病致鼻腔血管长期淤血或充血。
⑵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致鼻粘膜肥厚。
⑶内分泌失调可影响鼻粘膜的形态和功能。
⑷长期过劳,嗜好烟酒等致鼻粘膜血管缩障碍,引起组织形态改变。
(5)免疫功能障碍。
二、症状:
慢性鼻炎分为单纯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二者症状有所不同。
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
三、两种慢性鼻炎的治疗:
慢性单纯性鼻炎:
1、血管收缩剂:0.5%-1%麻黄素、0.05%羟甲唑啉。
2、局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一线用药。
封闭疗法:0.25%~0.5%的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改善鼻粘膜血管的舒缩功能。
慢性肥厚性鼻炎:
早期使用血管收缩剂、硬化剂注射、等离子、微波、冷冻疗法、激光治疗、射频消融手术;
晚期可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下鼻甲多处骨折外移术、中鼻甲切除术、鼻中隔粘膜结节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