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1103影像群集

男,51岁,双侧鼻塞、流涕,额部疼痛15年。

CT表现:

右侧上颌窦粘膜增厚,内可见多发条形高密度钙化影。

术后病理:

送检组织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内腺体增生,部分扩张,腺腔内可见较多粘液样分泌物,间质疏松水肿,伴局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可见较多真菌菌丝和孢子,菌丝细长,分布均匀,大小一致,孢子大小一致,均匀分布菌丝中,菌丝分节均匀。

符合(上颌窦粘膜)曲霉菌感染。

真菌性鼻窦炎

根据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四种类型,前两者属于非侵袭性,后两者属于侵袭性。

临床表现与明显鼻窦炎相似,表现为鼻塞、流涕、失嗅,侵袭性鼻腔鼻窦真菌病可侵入颅内或眼眶内而表现为脑神经或眼部症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

女,32岁,颈肩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半年。

CT和MR表现:

颈5-6椎体水平左侧、髓外硬膜下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28.6mm×16.8mm×15.2mm,边界清楚,肿块向左侧椎间孔内生长,左侧椎间孔稍扩大,邻近椎体后缘压迫性骨质吸收,肿块包绕左侧椎动脉(图1~5),脊髓受压右移,相应蛛网膜下腔增宽。CT平扫肿块呈稍低密度,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MRI表现:

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稍高信号,C6/7左侧脊神经受压,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性强化(图6~11)。

病理报告: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Ⅰ级

孤立性纤维瘤

(solitaryfibroustumor,SFT)

是一种少见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年WHO将其归类于非脑膜上皮来源的间质肿瘤,和血管外皮细胞同类。

椎管内的SFT罕见,多位于胸段,其次是颈段和腰段硬膜下或髓内。本例发生于颈椎椎管内髓外硬膜下。

椎管内的SFT可引起相应部位的骨质破坏,且大部分起源于脊膜及神经根等,有文献报道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临床表现,本例患者亦出现了相关症状。

CT平扫表现为: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可伴有相邻椎体骨质的吸收、破坏,但钙化少见,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MRI信号特点可间接反映SFT的组织学特点。T1WI常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信号表现多样,颇具特征,可以呈混杂等低或略高信号。一般认为T2WI低信号为胶原纤维密集、梭形细胞稀疏及质子运动较少等原因所致,而T2WI高信号则与肿瘤梭形细胞含量丰富、黏液变性或坏死囊变相关,本例因短梭形细胞丰富而呈等高信号,T2WI表现并不典型,SFT经典表现为T2WI低信号且明显强化。

椎管内SFT需与以下肿瘤鉴别:

1)脊膜瘤:中老年女性多见,T1WI信号不低,CT平扫大部分为稍高密度,与硬脊膜宽基底相连且附着处的硬脊膜增厚强化,一般可见“脊膜尾征”,易钙化,囊变少见,而SFTCT平扫多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少见“脊膜尾征”,而且瘤周没有脑脊液间隙;

2)神经鞘瘤:多位于硬膜下呈“哑铃状”,生长,有包膜,T2WI显著高信号,环形强化是其重要特点,较SFT更容易出现囊变、坏死;

3)海绵状血管瘤:常位于硬膜外,矢状位常呈梭形,横断位常可看到其包绕脊髓生长,T2WI信号显著高于SFT,且常伴有邻近椎体的血管瘤,增强扫描“快进慢出”的强化方式也是与SFT的重要鉴别点;

4)转移瘤:常具有原发肿瘤病史。

大多数SFT为良性病变,但6%会恶变,复发率高达20%。

小儿,因肢体疼痛检查。

最后诊断:

石骨症Osteopetrosis

石骨症(osteopetrosis)又称大理石骨病、先天性骨硬化、广泛性脆性骨质硬化等,于年德国放射学家ALBERS-SCHONBERG首先描述,故又名Albers-Schonberg病,年KARSHNER依据病变特征将其命名为石骨症。石骨症是破骨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因骨吸收障碍而引起的罕见病,文献报道北美发病率为1/50万。

临床分型及特点

根据遗传形式不同,将其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石骨症(ARO)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石骨症(ADO)。ARO发病率为1/30万~1/20万,有地区特异性。ARO发病早,多出现在婴儿和儿童期,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ARO可分为3个亚型:(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恶性石骨症(MOP)多在婴幼儿期发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故又称为恶性石骨症;患者骨皮质增厚,髓质钙化,使有效造血成分变少,出现肝、脾代偿性增大和贫血,长期造成患儿生长发育缓慢,钙质失去正常代谢,多数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亦可有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使部分患儿在出生后不到1岁便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间型石骨症(IRO)多在儿童期由创伤性骨折而确诊,多数患儿矮小、贫血,鲜见肝、脾大。(3)碳脱水酶Ⅱ缺陷综合征,表现为骨硬化合并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大多有肾性酸中毒表现,且智力低下,反应迟钝。

ADO多发生于成年人,起病晚,病情稳定,为良性石骨症。此类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由于骨质脆易断,常发生多次骨折,尤其是下肢。另外,也可有颅神经受压的表现,常伴有关节、长骨畸形等。患者鲜见全身性疾病,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特征性X线表现

石骨症表现为广泛性全身骨密度偏高,且对称,腰椎、骨盆、颅底最为显著。骨纹粗或缺如,皮质厚,松质密度高,髓腔模糊不清。骨质硬化程度和范围与发病年龄相关,起病越早,硬化范围越大、越严重。

石骨症的特征性X线改变包括:

(1)夹心椎征:椎体上下缘明显密度高,且呈带状,中央低,又名夹心蛋糕征。

(2)髂骨翼同心环状征,长骨两端出现浓淡更迭的横行条纹影,有学者认为此征与骨的生长方式有关。

(3)长骨两端杵棒状膨胀,干骺端增宽,边沿呈锯齿状,此现象常见于股骨远端、胫骨两端及肱骨下端。

(4)骨中骨征象:多发生于短管状骨,骨中间可见雏性小骨。

(5)颅骨:骨板增厚,密度高,颅底硬化明显,蝶鞍形态正常,蝶骨及乳突密度增高,因此可引起面神经麻痹、视听觉减退等颅神经卡压表现,常为某些患者就诊的主诉,应注意鉴别。

应与以下常见的可引起广泛骨质硬化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1)氟骨症,患者有地区特异性及长期的氟接触史,此外,氟骨症多伴有氟斑牙、关节酸痛等特征性表现。氟骨症的病变主要累及躯干,向周围递减,氟骨症还可有韧带、肌腱附着处的异位钙化灶;石骨症则为全身改变。氟骨症骨纹粗,密度高,呈网格或纱布状,石骨症则致密且均匀。

(2)多发性成骨型癌症转移,多见全身不规则硬化成骨。

(3)肾性骨病,是营养代谢类疾病,除骨硬化外,还可有骨量低,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骨软化等。

男,21岁,咳嗽、咳痰,吞咽困难,活动后憋喘。

术后病理:后上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

男,63岁,呕血。

诊断:

胃贲门处活动性出血并胃腔积血

平扫胃腔内团状稍高密度,无强化

增强动脉期贲门处明显不规则结节样强化,门脉期范围增大,呈线条样延伸。

活动性胃出血属于胃出血疾病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血液成分会从肠胃病变的部位中不断渗漏的过程。而在该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往往也会存在着很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呕血和黑便。

CT增强扫描可见局部范围逐渐增大的点条状明显强化,动脉期为著。

病史:

男,43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伴会阴部放射性疼痛,无尿频、尿急、血尿。

术后病理:

(膀胱壁)平滑肌瘤

  CT表现

●平扫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膀胱充盈时肿块多突向腔内

●肿块多数边界均清晰、完整,密度均匀,体积较大时中央可见坏死

●膀胱壁无浸润表现,膀胱壁走行柔和、自然,且壁周脂肪间隙清晰

●增强扫描时可呈轻、中等强化或无强化

MRI表现

●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光滑

●肿瘤信号与肌肉信号一致,即T1WI和T2WI均呈较低信号,具有特征性

●当膀胱平滑肌瘤的瘤体较大时,可因坏死、囊变而导致信号不均匀,但主体信号仍为肌肉信号

●增强扫描表现与CT一致

  诊断要点

肿瘤边界较其他肿瘤清晰,密度较其他肿瘤均匀

强化程度不如其他肿瘤,CT和MRI增强扫描时呈轻、中等强化或无强化,超声检查显示血流不丰富或有少许血流

其最为特征性的表现是MRI检查中T1WI和T2WI图像均呈较低信号

以上内容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之用

更多内容请添加小编

添加小编请大家自报家门(备注)

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wbh.com/shdyzl/9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