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让外科医生眼更明手
近年来,集计算机技术、机器臂控制技术、现代神经影像诊断技术、立体定向和显微外科技术等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手术机器人,在医疗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这让神经外科医生有了更明亮的双眼、更灵巧的双手。
机器人辅助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RobotassistedframelessstereotacticNeurosurgery)是目前国际国内神经外科领域蓬勃发展的一个方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外科医生不再是拿着手术刀站在手术台上,而是手握鼠标,操纵电脑,指挥机器臂来做颅脑手术,这不是科幻,而是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带来的新场景。
我们来看一个病例:一位57岁的男性患者,间断头痛发热一个月,体温最高38.5度,急诊头CT显示右颞病灶伴水肿。入院后磁共振检查,初步考虑是右颞叶脑脓肿。追问患者病史,得知发病前曾出现右上牙龈肿痛,但没有引起患者重视。
在局部麻醉情况下,我们的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了机器人辅助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抽吸出近10ml的脓液,并留置了引流管。
之后,我们采用新近开展的宏基因组学测序(mNGS)技术,在24小时内得到了病原学检测报告:原来是一种少见的牙源性条件致病菌。根据药敏结果指导用药,很快见效,脑脓肿明显吸收,3天后顺利拔除引流。出院时,患者愉快地表示,一定要遵从医嘱注意口腔清洁卫生。
据此项脑机器人微创新技术主持人、神经外科谭可副主任医师介绍:与传统脑立体定向手术技术相比,无框架机器人辅助脑立体定向手术具有三大优势:
一、手术定位更智能、精准
三维融合软件进行手术导航,能自动定位所需的颅骨钻孔部位及方向;利用机械臂克服了人工操作的不稳定性,微创钻孔直径可以小于1厘米,系统精度可以达到1毫米。
二、手术过程更加安全
利用现代神经影像技术多模态影像融合导航,融合CT及MRI图像,可以更精准定位病灶,在规划手术路径轨迹时,有助于避开重要功能区和血管密集区,提高手术安全性。
三、摘掉了硬质手术头架
手术中采用塑型枕固定头部,减少了对患者的侵入性,减轻了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同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并降低了感染的风险。
这个病例是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技术较好的适应证,利用新型的导航软件可以将CT与MRI图像融合,即使脑脓肿病灶在平扫CT上逐渐边界不清、趋向于等密度时,在T2加权像上,仍然能显示明显的高信号,让病灶无所遁形,有利于更精准地定位靶点,规划手术路径;在中枢感染性疾病中,宏基因组学测序(mNGS)技术可以快速地获得病原学检测结果指导治疗,尤其适合传统的细菌微生物培养不易获得阳性结果的条件致病菌、厌氧菌以及抗生素治疗后产生耐药菌等疑难病例。这个病例鼻窦CT上未显示感染牙根管邻近的上颌窦内及颅底明确感染灶,可能是由翼静脉丛蔓延所致,本质上还是属于血行播散型脑脓肿。
“机器人”辅助脑手术,基因测序鉴定原因,让神经外科医生有了更明亮的双眼、更灵巧的双手,让患者有了更多的保障!
(谭可郭鹏杨子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