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有牙周炎与代谢综合征有哪些关
韩国的一项研究评估了50岁以上的韩国成人牙周病状况与代谢综合征(MetS)及其各独立症状之间的关系,发现牙周炎的严重程度与韩国成年人的MetS呈正相关。该结果证实牙周炎可能是导致MetS的一个因素。该文章于年12月10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研究杂志》(JPeriodontalRes)。
该研究纳入50岁以上的男女,共人,进行问卷调查、身体评估、生化评估和牙周评估。研究者记录每个受试者牙周探诊深度≥4mm,临床附着丧失≥4mm位点的百分比。牙周病采用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美国牙周病学会定义的牙周炎和美国牙周病学会的定义()进行分类。MetS采用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年的指南定义。本研究采用多元负二项回归分析,对年龄、吸烟习惯、饮酒和体力活动相关因素进行校正后,评估牙周炎与MetS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为,男性MetS患病率分别为32.3%、36.2%和45.9%,对应牙周炎程度分别为无或轻度、中度和重度。在男性患者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与MetS发生率呈正相关,但在女性患者中,二者无关。在男性中,校正混杂因素后,严重牙周炎患MetS风险高于无牙周炎或轻度牙周炎患者(相对危险度1.43,95%可信区间为1.17~1.73)。牙周探诊深度与MetS患病率呈正相关。当研究MetS各个独立症状时,在男性中,牙周炎严重度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而在女性中,则与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腹型肥胖呈正相关。
高患龋率和低收入
修复体质量受影响
巴西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层次较低和口内患龋牙齿较多的患者,其后牙修复体的质量低、寿命短,建议医生在规划治疗和评估牙齿修复体的寿命时应考虑个人相关因素。该研究于年11月21日在线发表于《牙科学杂志》(JDent)。
该前瞻性研究调查了年在佩洛塔斯出生的例新生儿的样本(N=)。使用改良的USPHS标准评估31岁时的后牙修复体质量(患者满意度)。由经培训的牙医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解释性变量包括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口腔健康和牙科服务模式等。研究者对牙齿相关变量(牙齿类型、修复材料、龋洞大小)也进行了分析。通过群组轨迹分析对未治疗的龋齿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评估。使用多级回归模型来确定与修复结果相关的因素。
结果为,共评估个修复体(53%为复合材料),其中有个(5%)评估结果为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牙齿或修复体折裂(50.5%)和继发性龋齿(30.7%)。后牙修复失败与社会经济因素[30岁时患者收入处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下1/3,患病率(PR)为2.21,95%可信区间(CI)为1.19~4.09],与临床变量(未治疗龋齿较多者,PR为2.11,95%CI为1.23~3.61),以及与牙齿相关变量(涉及3个或3个以上牙面的修复体,PR为5.51,95%可信区间为3.30~9.19)等显著相关。这些发现表明,虽然牙齿相关变量影响修复体的使用寿命,但社会经济因素和未治疗龋齿数等与患者相关因素也与修复体的失败有关,在评估后牙修复体的寿命时应予以考虑。
牙和上颌窦病变与耳鼻喉症状有关
以色列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锥形束CT(CBCT)放射学检查发现异常时需要评估耳鼻喉症状。该研究于年11月24日在线发表在《口腔疾病》(OralDiseases)杂志。
该研究探讨CBCT关于上颌窦的检查结果、耳鼻喉症状以及无症状患者牙齿病变的相关性。共有81例患者接受了CBCT检查并填写了标准的耳鼻喉视觉模拟量表问卷。根据CBCT影像分析窦口阻塞、鼻黏膜增厚、窦底浑浊和息肉的存在,并根据CBCT图像、根尖片和临床检查来评估牙齿患病情况。通过学生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分析CBCT结果与耳鼻喉/牙科参数之间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为,尽管无症状,81例患者中的大多数在问卷中报告了耳鼻喉症状,由此表明这些症状主要是亚临床的。鼻窦息肉的存在与气味/味道的减少有明显的相关性。鼻窦阻塞与咳嗽相关。窦底浑浊与耳部充血有关。鼻黏膜的增厚表现出与咳嗽和耳部充血的相关性。平均缺失的后牙数与鼻塞相关。根尖周病理变化与流涕相关。
MIH的全球负担
德国和澳大利亚的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表明,磨牙/切牙釉质矿化不全(MIH)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普遍,大部分集中在某些国家(主要是中低收入)。持续高发病率和很大比例需要护理的患病病例应引起日常工作中的临床医师、医疗保健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注意。本研究于年12月6日在线发表在《牙科杂志》(JDent)。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全球范围、超区域、地区性和国家性MIH的流行性,并确定其患病率和发病率。数据来源于5个电子数据库(Medline、EMBASE、LILACS、WebofScience、GoogleScholar)的系统搜索。研究纳入了关于MIH流行性的观察性研究,并使用随机效应荟萃分析综合不同空间尺度(全球、超区域、地区、国家)的患病率。然后通过大量的方法学、社会经济学和环境变量来对患病率进行回归分析以估算MIH的全球发病病例和患病病例情况。
结果为,在项确定的研究中,对来自43个国家的名参与者进行了99项评估。荟萃分析发现平均患病率为13.1%(95%可信区间为11.8%~14.5%),患病率在超区域、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年患病病例数估计为8.78(7.91~9.71)亿人,年新发病病例约(~)万。其中,有大约27.4%(23.5%~31.7%)的病例(大约2.4亿患病病例和万新发病例)因疼痛、过敏或萌出后釉质崩裂而正在或将要进行治疗。人口稠密的国家贡献了大量的病例,其中印度、巴基斯坦或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病例数排名第一。
降低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炎性并发症
术后使用抗生素有效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与不使用抗生素相比,术后抗生素的使用能显著减少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的炎性并发症。该论文年12月11日在线发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杂志》(JOralMaxillofacSurg)。
该研究旨在回答如下临床问题:在拔除第三磨牙的患者中,接受术后抗生素者,与未接受围手术期抗生素者相比,术后炎性并发症的发生频率是否更低?研究者设计并实施了一项前瞻性群组研究,纳入年6月~年5月期间在私人诊所中至少有一颗第三磨牙接受了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拔除术的患者样本。预测变量为术后抗生素的使用,变量分为仅术后使用抗生素以及不使用抗生素。主要结果变量是炎性并发症是否存在,如干槽症或第三磨牙拔除后术区感染。用描述性二变量及多重逻辑回归统计计算仅术后使用抗生素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炎性并发症发生情况间的相关性。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为,研究样本包括例患者,共有颗第三磨牙被拔除,其中61%术后使用抗生素。仅术后使用抗生素和不使用抗生素组的炎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和7.5%(P=0.)。在校正两研究组间差异,并在手术操作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后,术后抗生素的使用与术后炎性并发症风险降低40%相关(P=0.04)。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