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正大医院检验科又添新项目

医院投巨资引进的PA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已正式投入临床使用。该设备具有操作方便、检测速度快(每小时个或个测试)、能储存和输出各种检测数据和图表、无时间和储存量限制等优点,既符合实验室免疫检测和临床发展的需要,也适合流程管理和质量系统的优化,对医院检验水平的提高和检验项目范围扩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PA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主要可提供补体C3、C4检测,免疫球蛋白A、G、M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C-反应蛋白(CRP)测定,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ASO)等项目的检测。

  该设备的引进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的检验诊断范围,对我院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检验诊断依据。

特定蛋白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浆中含有许多蛋白质,它们来源于组织细胞,执行着各种功能,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血浆蛋白质的变化。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以采用抗原—抗体反应对具有某一特定抗原性的蛋白质进行测定,故又称特定蛋白检测。我院最新引进的PA特定蛋白分析仪,采用先进的激光散射比浊法,不仅对血浆蛋白质,同时也对脑脊液、唾液、尿液中的特定蛋白进行检测。

什么是特定蛋白检测

  特定蛋白分析系统,采用行业金标准速率散射法,创新的双光径系统设计保障了两种技术和四种方法的随意组合和灵活应用,适应各检测环境,极大的扩展了检测菜单。乳胶颗粒包被提高检测灵敏度,近红外波长排除生物活性物质非特异性干扰。操作简便,检测项目随机组合,最大同时检查72*24个项目,检测速度可达测试/小时。PA特定蛋白分析系统能够满足您的特定蛋白临床及科研检测需求。

特定蛋白分析仪在临床上的应用:

  血浆蛋白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某些慢性疾病的诊断方面,血浆蛋白的检测仍是最早期的诊断指标,如慢性肾病,糖尿病,风湿类疾病等。传统的检测方法有定性和定性半定量两种。其中定性的有乳胶凝集法,该方法假阳性的机会比较多,医院已经淘汰掉了。医院采用生化仪在测蛋白的指标,但是生化仪受其方法学的制约只能检测到分子量大的蛋白,如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而临床上所需要知道的恰恰是分子量精确到ng/ml或pg/ml的蛋白含量。专业的特种蛋白仪采用的是免疫散射比浊法。它可以将灵敏度提高到ng/ml,从而增加了很多具有独特临床价值的蛋白检测项目。如超敏CRP、尿A1-微球蛋白。

  一台专业的采用散射法的特种蛋白分析仪具有检测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的优点,既符合实验室免疫检测和临床发展的需要,也适合流程管理和质量系统的优化。

  

PA特种蛋白仪的检测项目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抗“0”、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白蛋白、转铁蛋白、铜蓝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等30几个检测指标。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下: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会随着平均血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由于红细胞生命周期约为-天,因此HBA1c反映了最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它不受运动、饮食及短期内血糖值的影响。是在不打扰患者的情况下对其血糖的一种监测的金标准指标。因此,医院利用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指导用药和疗效期的观察。HBA1c也因此适用于糖尿病的长期血糖水平检测。在严重代谢障碍时,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大。HBA1c作为平均血糖的指标,可预测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是判定医生和自我判定血糖结果是否正确的依据;也是检查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和选择控制血糖的方法。对于临床检查通常每隔3-4个月进行一次HBA1c的检测。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怀孕期糖尿病或者要对治疗方案进行较大的调整时,每2-4周进行一次HBA1c的检测。所需标本为全血(静脉血或指尖血均可)患者不要求空腹。

  该方法依据的是:PA标准(CRM是专门用做血清蛋白测定的参考物质)其HBA1c的正常值3.8%—5.8%之间。HBA1c的结果解释如下:

  ①4%—6%正常值。

  ②6%控制偏低,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③6%—7%控制理想。

  ④7%—8%可接受范围。

  ⑤8%—9%控制很差,容易出现并发症。

  ⑥>9%患者多数出现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相蛋白,也是最敏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其浓度在细菌感染后增高,而病毒感染时不增高,所以用于鉴别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检测CRP有助于证明系统性炎症的存在,评价抗生素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疗效,CRP升高或下降标志病情的发展或趋于稳定。正常人CRP浓度很低(0.-8.2㎎/L)但在组织损伤、急性感染发生后6-8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可达正常值的几百倍或上千倍,升高程度与感染程度成正比,炎症治愈后CRP浓度迅速下降,7-12天恢复正常。血清CRP升高见于以下情况:各种细菌感染,组织损伤,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在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性炎症时很有价值,通常在细菌性感染时CRP值有明显升高(可升高1-0倍),而在病毒性炎症时轻度升高或不升高其变化不受病人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CRP持续升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生物半衰期5-7小时,浓度变化与病程同步:在急性期6-12小时浓度增高,24-48小时后浓度达到高峰。健康成人CRP8㎎/L。

  C-反应蛋白对应于病情的浓度变化,比常用的血沉(ESR)要快得多。当病人康复时,CRP会在几天内降至10㎎/L以下。而血沉差异很大,要很长时间回到正常。

  CRP下降很快,在一天内可降50%,所以能很好的判断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出现C-反应蛋白浓度下降,说明治疗有效。如将到参考范围内,通常即可停药。总结为C-反应蛋白意义在于:

  1)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

  2)检测病情,

  3)监控术后感染,

  4)抗生素疗效观察,

  5)预测心血管病危险。

  医院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等许多科室作为药物疗效监测和选择使用抗生素的依据。在指导使用抗生素和观察药物疗效时应用如下:

  (一)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方面

  C-反应蛋白已经证实在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时非常有用,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在细菌感染时增高,而病毒感染时不增高,升高的幅度与细菌感染的程度相符合。

对病毒感染病例,C-反应蛋白正常或呈现低值,但腺病毒等某些疱疹病毒可造成较大的组织损伤使得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C-反应蛋白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都很高。C-反应蛋白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感染疾病的治疗。对许多病毒感染病人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

  C-反应蛋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诊断指标之一,可在感染早期可靠的判断究竟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以决定是否用抗生素治疗。对病毒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意义的,而且更会引起细菌耐药的潜在危险。

  (二)C反应蛋白监控抗生素治疗反面

  对细菌感染做抗生素治疗时,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是最有效的手段。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量随着炎性因子的升高而增加,其中有数小时的延迟,活性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不久将降至正常,然而如治疗无效,C-反应蛋白可维持在高浓度水平,感染加剧其浓度还会上升。

  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比临床体征更早作出并发症警报和治疗效果的判定,在粒细胞缺乏症与做免疫抑制状态时更有临床意义。

  以C-反应蛋白监测病情

  1)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浓度。

  2)对婴幼儿取指端或足跟全血作动态监测可减少痛苦。

  3)应快速得到结果,最好在一小时内,如医生第二天才拿到结果,已经有点迟了。

  (三)不同临床状态时的C-反应蛋白: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许多疾病都存在菌血症阶段,如肺炎细菌性脑膜炎、伤寒、化脓性关节炎等,此期症状和病毒感染几乎相同。

在炎症症状不明显时,显著增高的C-反应蛋白(㎎/L)提示存在细菌或霉菌感染。

  骨髓感染的特征是渐进的感染过程。造成骨结构破坏、坏死、及新骨生成。骨髓炎发生时,C-反应蛋白可增高倍。

  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L)提示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脑膜炎已经证实脑膜炎时检测C-反应蛋白很有用,因为它可以用来区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小于20㎎/L提示病毒性脑膜炎。

  肺炎与支气管炎

  肺炎

  呼吸道感染是个难题,因为许多下呼吸道感染是混合感染,结合病史和物理检测,再测定C-反应蛋白有助于鉴别诊断。

  对疑似肺炎者,C-反应蛋白被认为是筛查的第一线检查方法。C-反应蛋白60㎎/L提示为细菌性肺炎。

  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很少源于细菌感染,也很少导致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

  所以C-反应蛋白测定可以鉴别肺炎和支气管炎。测C-反应蛋白可以减少对急性支气管炎和无特别指征的上呼吸道感染作抗生素治疗。

  对下呼吸道感染区别肺炎和支气管炎时推荐C-反应蛋白作为诊断工具。

  上颌窦炎和咽炎(咽喉炎)

  上颌窦炎

  流感杆菌是急性上颌窦炎的最常见病因,此时的C-反应蛋白约为20㎎/L,更高的C-反应蛋白浓度(40㎎/L)提示有可能为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脓窦。

  细菌性咽炎

  细菌和非细菌性咽炎的C-反应蛋白分界值约为35㎎/L

  尿路感染

  C-反应蛋白在区别一般的下尿道感染(膀胱炎)及较重的上尿道感染(肾盂肾炎)时,是一个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C-反应蛋白大于约-㎎/L时提示肾盂肾炎。

  骨盆炎症(PID)

  评价骨盆炎症(PID)治疗时,C-反应蛋白优于白细胞、血沉和体温,PID时C-反应蛋白增高,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可靠的反映了病人临床状态。

  系统红斑狼疮(SLE)

  不管活动与否,C-反应蛋白仅呈现轻度增高,甚至不增高,而血沉在绝大多数病例中都增高。

用C-反应蛋白可以检出与SLE本身活动性无关的细菌感染或其它炎症过程。有研究表明,合并浆膜炎时C-反应蛋白大于60㎎/L,比无浆膜炎者高。

  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时C-反应蛋白升高,在无溶栓治疗时与梗死范围成正比。在与梗塞有关的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时C-反应蛋白更高。

  广泛梗死时C-反应蛋白平均㎎/L

  局部梗死时C-反应蛋白平均60㎎/L

  C-反应蛋白也是缺血性中风预后的独立指标,C-反应蛋白大于10㎎/L者比小于10㎎/L者危险得多。

  轻微的C-反应蛋白升高以认为可用于预测动脉粥样硬化。

  超敏C-反应蛋白提高心血管疾病危险性预测的准确度

  正常人的C-反应蛋白参考范围是≤1㎎/L,多次测得C-反应蛋白≥2-3㎎/L

  是炎症持续的信号,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

  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可帮助医生提早6年或更早的预知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意外。

  基本浓度>2.1㎎/L,相当于(1)初发心梗危险度增加2.9倍,(2)发生缺血性中风危险度增加1.9倍,(3)发生意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危险性增加4.1倍.与低水平的HSCRP妇女相比,高水平的HSCRP妇女患任何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度增加5倍,发生心梗或中风的危险度增加8倍。

  总胆固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三者结合在一起即可预知发生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度。

  对新生儿来说,正常新生儿的C-反应蛋白参考范围比成人低,在生命的第一天,C-反应蛋白升高到2-3㎎/L提示可能有败血症的存在。

  外科术后感染创伤

  组织损伤

  广泛烧伤时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如无感染,三天后即下降且在超过一个月的愈合期内持续下降。如期间有感染发生,C-反应蛋白又会升高,所以C-反应蛋白可用来监测整个病程。

  C-反应蛋白增高可警示烧伤病人的败血症,以及时应对治疗。

  手术

  术后6小时内C-反应蛋白增高,无并发症时应在二三天后下降直至正常。

  术后如出现感染,则C-反应蛋白长时间不下降。

  术前C-反应蛋白升高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远高于术前C-反应蛋白不高者,前者住院日也显著大于后者。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后,C-反应蛋白是一个很有用的监测指标。移植后头三天升高,后即开始下降,如C-反应蛋白不降可怀疑存在早期排异反应。

推荐移植术前测每个患者的C-反应蛋白基础浓度,作为移植术后的参考,这样要比使用一个固定参考值准确得多。

  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常基于医生对临床症状的检查,误诊率很高,约15%-25%阑尾穿孔病人C-反应蛋白常超过㎎/L,未穿孔者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

  在20㎎/L以上。如WBC和CRP均正常,则急性阑尾炎的可能性不大。使用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阑尾炎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对不典型病人的诊断存在疑问时,作临床检查及C-反应蛋白测定是合适的,对疑为阑尾炎者推荐把C-反应蛋白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C-反应蛋白>㎎/L提示可能穿孔。









































合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wbh.com/shdyzj/29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