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穿刺点并发淋巴漏液,如何处理

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PICC目前已被广泛使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经静脉治疗领域,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等优点。

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感染、渗液、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特别是并发淋巴漏液,为患者带来了不适和经济负担。

与大家分享一例PICC并发淋巴漏液病例的处理过程,供参考。

案例再现

基本资料:患者,女性,57岁,乳腺癌术后8年、多发转移1年余,于-06-16再次入院行化疗。

入院时带入PICC导管一根,责任护士曾予以更换敷贴一次,维护登记本上未见渗液等异常问题记录。-06-23-09:10,更换前评估,发现穿刺点有渗液,经评估,考虑淋巴漏液。后用藻酸盐敷料进行处理。

先来看一下视频:

再来看一下具体的处理过程:

更换前评估:发现穿刺点周围有淡黄色结痂。患者未诉局部有疼痛、发痒等感觉。

揭开敷料,可见穿刺点有透明清亮的液体渗出来。

皮肤消毒:酒精1遍-碘伏3遍-酒精2遍。

在等待皮肤干燥的过程中,又见到新的透明液体从穿刺点渗出来。

用生理盐水棉球将渗液擦去,局部放藻酸盐敷料一块(2.5cm*2.5cm大小),中间剪开一半,导管从开叉处穿过,U型摆放,外用透明敷料固定。

高举平台法固定输液接头及导管外露部分。

后续评估:6小时后,导管周围的藻酸盐敷料有少许渗液。

案例小结

PICC置管术属于有创操作,任何介入性操作均可引起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在穿刺血管周围腔隙中有淋巴管通过,尤其是多次穿刺或送管,可穿破淋巴管导致淋巴液渗出。淋巴液渗出呈淡黄色或透明无色。

PICC留置期间应加强评估,发现PICC穿刺点渗液后,勿盲目拔管,仔细分析渗液原因,逐一排查。

本案例中的患者,渗液量不多,通过局部放置藻酸盐敷料,可以促进穿刺点创口的修复及渗液的吸收。若通过处理仍有持续渗液,但无局部不良反应,应加强观察,继续使用原导管。同时,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理解,积极配合处理。

原因分析:文献报道,PICC穿刺点渗液与患者自身疾病因素、穿刺操作因素、导管相关因素、纤维蛋白鞘形成、穿刺后皮肤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

预防及处理

提高一次置管的成功率,操作者熟悉静脉走向及解剖位置,明确体表位置,避免误伤淋巴导管,穿刺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注意力,降低患者应激反应的程度,解除血管痉挛,提高一次性送管的成功率。

置入血管鞘扩皮时,切口不可过大过深,根据病人皮肤的松紧度,切口不大于0.5cm,避免穿刺点与扩皮点之间有皮下组织,导致送鞘困难。

导管的维护根据渗液量决定更换敷料的频率,可选用藻酸盐敷料/银离子藻酸盐/明胶海绵等固定穿刺点,渗液多时外加无菌纱布及弹力绷带加压。

固定体外导管采用将体外导管呈L形或S形,弯曲固定于穿刺点外侧,可在体外压迫穿刺血管的伴行淋巴管,减少淋巴液的外渗。

藻酸盐敷料在穿刺点渗液中的应用

文献报道,藻酸盐敷料是从海藻中提炼的柔软无纺织纤维,它含有85%天然藻酸盐纤维,15%的羧甲基纤维素纳,有促进肉芽生长、快速、大量、垂直吸收渗液并形成凝胶的特点。适用于渗出液较多的含有腐肉、坏死组织的皮肤缺损伤口、感染伤口以及含有潜行或窦道的伤口。

当其遇到渗液、血液等富含钠离子的液体时,钠离子会与海藻酸结合,形成了亲水的凝胶状物质,在创口表面形成湿润的、利于伤口愈合的环境,同时具有强大的吸水性,对于渗出性创口有较高的渗液吸收以及保持湿润的效果,既降低了伤口感染风险,加速伤口愈合,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含有银离子的藻酸盐敷料则具有抗感染作用,更适合渗液较多的感染性伤口,如渗出液较多的感染压疮伤口等。

值得注意的是,藻酸盐敷料不适用于干燥或硬痂覆盖的伤口,其吸水性成分会使伤口更加干燥,甚至与伤口发生粘连,不利于患者康复。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文中图片及视频由作者提供策划:GoEun,梅浙投稿及合作:yinqihang

dxy.cn题图来源:站酷海洛PLUS

参考文献

1.陈启兰.藻酸盐敷料在PICC置管中的护理研究.中国卫生标准管理,,10(5).

2.张春红,周静,等.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4(14).

3.李晓玲,李芳,等.藻酸盐敷料在PICC置管后淋巴漏中应用的护理体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4.侯雪琴,季英.PICC置管渗液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30(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wbh.com/shdyzl/11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